生活23网

首页 > 运动 > 户外  >   西行随笔(三) - 云南游记攻略

西行随笔(三) - 云南游记攻略

2020-09-26 西行 我要评论

继续向西沿环海路逛洱海,过双廊镇,转上高速,继续向西。
已是午后,阳光正好。蓝天,白云,在道路前方铺陈着,车子疾驰,像是往白云深处穿钻而去。
车里音响,又唱起侃侃的《云南味道》。凝神静听,就着这车窗外的蓝天白云,云南味道,似乎触手可及。


和顺的见面礼昨晚洱海边露营感了点风寒,早上起来就觉得肚子不大舒服。中午,洱海边上关古镇吃午饭,胃口差得厉害。晚上亮灯时分到达和顺,离古镇大门几百米处觅个农庄吃晚饭,胃口依旧不好。
草草吃了点东西,出农庄门口转悠,以减轻些症状。天已全黑。夜幕下,灯火中,这农庄规模挺大,餐厅下来几十级台阶下这个大广场,足足可停几十辆车,而再往下路边还有个停车场,比这个还要大。天冷的缘故,广场上已没有什么车辆。对门边上一个简陋荫棚底下,一个汉子在摆卖烧肉,旁边烧了个炭火盆。没有生意,汉子在火盆边刷手机。
见火盆边还有张空凳子,走过去,坐了,一边烤火一边与汉子聊天,得知汉子也是农庄职工,是在这里负责卖烧肉的。外面天气冷,得烧个火盆才呆得住,汉子说。说来也怪,这火盆边一坐,手脚暖和了,刚才蛮不舒服的肚子,竟渐渐舒服起来。
我想,这炭火盆该是和顺给我的见面礼吧。这见面礼挺不错的,谢谢了!



得自在居得自在居,是客栈名。光听名字,就吸引你。
早就听说得自在居。知道它是慧谋叔朋友阿泰经营的客栈。阿泰是茂名人。听慧谋叔说,他是旅游达人,去过许多地方。那一年,到了和顺,被这个古镇吸引,不走了,决定在这里开客栈,就守着这一方水土生活。
前几年,慧谋叔几次去和顺,每次都住得自在居。慧谋叔的朋友圈里,和顺安静质朴,得自在居休闲雅致,在那里认识的几个朋友脱俗有趣,就连客栈里的小狗小猫也充满情趣。
早就想到和顺去,住住得自在居。做了几次计划,都未能成行。这次,终于成行了,驴友旅途虽以住帐篷为主,还是计划到和顺住一晚客栈,奔的就是得自在居。


途中联系阿泰,阿泰说正值旺季,自家客栈满员了,给我联系了朋友客栈,帮忙留了房间。向来随缘,随遇而安,想着即使住不了得自在居,也要过去看看,坐坐,反正要拜访阿泰。
晚上九点,阿泰朋友出大门口接我们。一个瘦瘦高高的小伙子,国字脸,脖子圈着围巾,一幅民国范。见我们,很有礼貌,自我介绍说姓蔺,叫小蔺就行,还抢着帮我们提拉行李,一路上不停为我们介绍小镇一些情况。看来阿泰的朋友都是有品味的。
转过两条巷子,小蔺说到了,抬头看客栈名――得自在居!我蒙了,问小蔺,得自在居不是阿泰哥的客栈吗?小蔺说,以前是的,前不久盘给我了。见我还一脸不解,小蔺又解释,阿泰哥现又在不远处新搞了个客栈,叫半亭居,明天你可去看看。


噢,原来如此。阿泰没有跟我说清楚,没想到帮我留房间的客栈竟就是得自在居!意外惊喜,我想,这可能就是冥冥之中的缘份了。
客栈不大,两层,木制的房子,目测只有几个客房。中间有个比天井稍大的小院,植着些花草。进门一个小廊,摆着个大茶几;小院正对大门又有个遮廊,廊下又是个大茶几;沿边上木楼梯上去,左边一个布置的挺雅致的房子,里边又放在四方桌茶几。才几个客房的客栈,竟安排了三个饮茶的地方,住在这里,不悠闲下来才怪呢。
房间也不大,但十分整洁。门边开关处,桌子边,洗手间里都贴着温馨提示,泛黄的老纸,钢笔誊写的文字,既亲切又充满文化气息。难怪这里受慧谋叔青睐了。
本想到茶室喝杯茶,或者再出去逛逛夜里的古镇的,可是奔波了一整天,加上闹肚子,实在太累了,往床上一躺,就不再想出去,迷迷糊糊就睡熟了。



九哥半夜三点醒来,发现微信里有泰哥留言:我和九哥到左(粤语,到了的意思)得自在居。时间显示:晚上10点41分。
第二天早上,小蔺告诉我,昨晚上阿泰哥和九哥来这找我,见我休息了,便不打扰。我说知道了,泰哥给了我信息。小蔺还说昨晚九哥来过两次,一次8点多钟,那时我们还没到客栈;10点多跟泰哥又来了一次。
听小蔺这么一说,我内疚了。九哥是发须俱白的老者,昨晚上竟过来了两次,不知道半亭居离这远不,要是不近,那真难为九哥了。赶忙草草吃个早餐,按泰哥发来的位置,与阿峰、卫政几个循着导航去半亭居见九哥和阿泰。


九哥是和顺本地人,阿泰到这里交的朋友。慧谋叔在朋友圈里几次写过九哥,从文字里知道,九哥是个有故事且让人敬重的一位老人家。前两年,九哥曾随阿泰来过一回茂名,在家桥农庄,我跟他们见过一面。当时,我告诉九哥,找机会一定要到和顺去,住住得自在居。九哥很高兴,说到时要给我当导游。
半亭居尽管不算远,在街巷里兜兜转转,也走了十几分钟。这样起伏转折的街巷,昨晚上黑灯瞎火的,真难为九哥了。
在半亭居门口,九哥一见我老远就伸出了手,没想到只有一面之缘,两年时间九哥还认得我。阿泰打过招呼,又忙着招呼入住的客人了,九哥便带我们上楼顶凉亭喝茶。


半亭居比得自在居宽大许多,虽都是两层木制结构,这里的楼房建的档次明显更高。院子中间一个水池,水池墙边,别出心裁建了个半亭,这也许就是半亭居名字的由来。
楼顶凉亭设置得别具匠心,上了楼顶,只看到黑黑的屋脊和一条过道。随九哥走尽屋脊后面的过道,向右一转,才看见凉亭。很简单的一个木亭子,摆着个木制茶台,四周几张长板木凳。
茶台上煮的水沸了,看来九哥早早就为招呼我们做准备了。我要坐到茶台主位泡茶,九哥就是不让,说今天他是主人,理应由他泡茶。半亭居位于半山,这屋顶的亭子视野开阔:远处是连绵的山包,山这边是辽阔的田野,田野这边便是和顺古镇。镇子几乎全是古建筑,黑脊木墙,鳞次栉比,蔚为壮观。
九哥熟练地冲冼茶具、泡茶、斟茶,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聊天。九哥说,这半亭居是他和阿泰一起经营的,租的房子,花了五百多万,装修一年多,才开张几个月……四野开阔,清风拂来,九哥的白须白发随风飘动,如仙者一般,而此刻,坐于凉亭上我们,竟也有如临仙境的错觉。


喝了茶,九哥要带我们去逛古镇。几次婉拒,皆不让,只好随他。九哥先带我们上后山,经过一个道观,又去看千手观音树。一边走一聊,树木掩映,路道安静,说不出的舒服。九哥说,他家祖上是这里远近闻名的地主,土改时,家庭成员绝大多数都遭了殃,他幸运,熬过来了,吃了许多苦。九哥说得轻描淡写,可我听出话里的沧桑与沉重。
山上下来,九哥又带我们去逛原住民的街巷。他说,这些巷子才是原汁原味的古镇味道,大门附近那些建筑虽然堂皇,但都是新建的,没有味道。
从街巷走过,不时有人跟九哥打招呼。九哥人缘好,跟着他走,似乎也沾光不少。一路上,我们又几次叫九哥回去,可他总说,体力还可以,再走走。直到在一处街巷,遇到个来投客栈的朋友,九哥才跟我们道别,陪朋友回客栈去。



活着的古镇住了一个晚上,逛了一个上午,虽然只是走马观花,和顺还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
印象深刻不是因为它始建于明初,有着六百多年历史;不是因为它自然环境好,山峦环抱,小河环绕;也不是因为依山而建,布局独特,留下大量的古建筑;而是因为,它是一座活着的古镇,从明初到现在,活了六百多年――还是原来的街道巷子,还是传统的房子、祠堂,还是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人们。


这里地处边陲,六百多年间几乎没有战乱、天灾,建筑、风俗都很好地留传了下来,这里居住的,绝大部分是原住民。镇里的市场,热闹非凡,鱼肉蔬菜、柴米油盐应有尽有,里边的许多店铺卖的都是生活用品。随便走进一座临街的老房子,除了一小部分做了客找,绝大多数住的都是原住民,里面都有中堂、阁楼、小院。村边河里的好几个古洗衣台,还看见村民在洗衣服。村口边的图书馆,一百多年了,到现在还对村民开放。
离开和顺的那天中午,经客栈服务员介绍,我们在隔壁吃了一顿农家饭。那是一个地道的原住民家庭,不对外经营,熟人介绍过来了,就在自家厨房做饭。母亲炒菜,十来岁的女儿当下手。炒好了,就在自家中堂的八仙桌上吃。家庭用的碗筷,地道的农家菜,吃得很合胃口。特别是蔬菜,有熟悉的儿时味道。


和顺古镇村口显眼处,刻着四个大字:和顺和谐,是朱镕基总理题的。印象中,朱镕基总理极少为地方题字,为一个边陲小镇题字,更是少见。能够打动朱总理题字,足以显示和顺古镇的魅力。
村口路道旁,还林林总总地竖着几个“金字招牌”:中国魅力名镇,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学腾冲创作培训基地,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……我想,和顺古镇称得起这些荣誉。


( 本文作者 : 香炉号 )

    分享:

    微信

    发表评论

    网名(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) 回复[]取消回复

    提交评论验证码